战舰溯源:“残废”重巡浴血斯大林格勒

2022-01-28 14:55:45 神评论

17173 新闻导语

在经历了九死一生的塔林突围行动后,波罗的海舰队将舰队主力撤至喀琅施塔得,以集中力量保卫已经暴露在德军炮口下的列宁格勒,在集结的舰队中,就包括我们上期介绍过的未成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

本文由微博@北方机械制造生产联合体/知乎:施展授权刊登

在经历了九死一生的塔林突围行动后,波罗的海舰队将舰队主力撤至喀琅施塔得,以集中力量保卫已经暴露在德军炮口下的列宁格勒,在集结的舰队中,就包括我们上期介绍过的未成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

根据海军人民委员库兹涅佐夫在1941年7月31日下达的命令,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部组建了隶属于列宁格勒方面军的海军炮兵部,受其指挥的海军舰炮、岸炮以及铁道炮能够在个别地段起到加强陆军炮兵的作用。

此时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重巡洋舰虽然尚未建成,但德国人在战前交付这艘船的时候,向苏联人提供了足量的203毫米炮弹,1号和4号主炮塔上的4门203毫米主炮也已经装配调试完毕,防空炮则配备了1座SK C/30型双联装37毫米高炮和8门Flak 30型单装20毫米机炮。

不过,“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上的3台主机中只有2台安装到位,也就是说该舰不具有完备的自航能力。1941年8月14日,舰上仓促组建了以瓦尼法捷耶夫海军中校为舰长的舰员队伍,但只配备了规定编制人数的60%。次日,该舰提前升挂苏联海军旗,作为波罗的海舰队少数装备大口径舰炮的水面战斗舰破格加入海军战斗序列。舰员们则在波罗的海造船厂工人的帮助下,加紧熟悉舰上德制武器及船舶系统的操作流程。

同年9月初,波罗的海舰队又将包括“甘古特”级战列舰“十月革命”号在内的部分舰只调入列宁格勒,并编成了三个火力支援舰艇中队以压制德军的炮兵部队,分别为:部署在“布尔什维克”工厂和伊万诺夫急流滩之间的涅瓦河舰艇中队、在喀琅施塔得-列宁格勒地域的舰艇中队以及停泊于列宁格勒商业港内的火力支援舰艇中队,“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正隶属于该中队。临战前,舰上又调换了另一位舰长巴甫洛夫斯基海军少校。

9月7日,“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重巡洋舰上的203毫米主炮首次向兵临城下的德军开火。但在9月11日上午9时10分,该舰1号主炮塔左侧的火炮在发射炮弹时发生炸膛事故,使得原本就不密集的火力锐减了四分之一,只有剩下的3门主炮能够正常开火。不过在之后的短短10天里,“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向正在不断逼近列宁格勒的德军进行了40轮射击,极尽所能地迟滞德国陆军部队的推进,总计消耗了676发203毫米炮弹。

苏军水兵正在岸上检查炮弹,注意A炮塔左侧舰炮的身管前端已经断裂

当然,德军也并不是单纯地在挨打。他们利用空军所掌握的制空权,大摇大摆地在白天以密集队形从4000米到1500米的高度向停泊在喀琅施塔得锚地还有涅瓦河上的苏军舰艇进行俯冲轰炸。这些临时组织起来的舰艇既没有足够防空火力掩护,在狭小的港区内也无法像海上作战一样靠频繁机动来规避敌机投弹。“十月革命”号和“马拉”号两艘战列舰先后被炸弹重创,暂时失去战斗力。

“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虽然在德军的多次空袭中幸免于难,但在9月17日这一天的中午遭到了德军210毫米重型榴弹炮的集中打击。根据作战日志记录,在短时间内有53发20至210毫米口径的炮弹落到了“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周围,其中至少有8~12发炮弹直接命中。舰上唯一电力来源的发电机被打坏,主舱壁开始漏水,失去电力供应的2座主炮塔也停止了射击。与此同时,因舰内爆炸和起火而出现的伤亡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多,舰上共有10人丧生,另有20人不同程度受伤。

按理说,这种程度的损伤并不至于让重巡洋舰级别的战舰立即失去战斗力。但对于未完工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来说,舰上并没有配齐完备的消防损管系统,只安装了3台60吨/小时的电动消防泵、5台600吨/小时的排水泵以及A、D两座主炮塔的弹药舱注水系统,此外还在甲板上临时布设了消防水管。至于计划安装在内部舱室里的10个化学窒息灭火站,则根本没来得及配备。

当天13时左右,被德军炮火重创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以左倾3°的姿态搁浅,船体陷入淤泥约1.5米。见“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偃旗息鼓不再开炮还击,德军认定该舰已经丧失了战斗力,便继续向该舰开火,试图阻止苏军组织船只对该舰实施救援。为了减少人员损失,巴甫洛夫斯基舰长下令舰员从舰上撤离,并指示优先安排对伤员的救治,舰上只留有少数警备人员。

1941年9月后,失去战斗力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重巡洋舰的舰员队伍就地解散,只保留了由第5战斗部门部门长西马科夫领导的一支机电技术小组。原编制内相当一部分军官被调往拉多加湖区舰队作战,从舰上拆下的德制防空炮则被重新安装在拉多加湖区舰队的舰艇上。舰上大约50名红海军战士和军士被调入喀琅施塔得参加了当年10月苏军在彼得霍夫地区的登陆作战,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都英勇牺牲在战场上,仅有6人幸存。

经过检查,受损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重巡洋舰虽然舰体多处进水,但只要舰上恢复供电,3门203毫米主炮依然能够正常开火。因此,波罗的海舰队军事委员会认为将该舰捞起后,可以作为浮动炮台继续参加保卫列宁格勒的战斗。

不过,由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坐沉的位置距离前线只有4千米,一切打捞和修复工作都要在夜间秘密进行。打捞工作的进展并不顺利,随着卫国战争爆发后第一个冬季的到来,涅瓦河很快被冰面覆盖,水下特种作业队不得不暂时放弃了打捞工作。

但舰上人员们克服重重困难,利用便携式排水泵抽光了1号发电站所在的后舱中的海水,对其中发电机进行修复后投入使用,波罗的海造船厂也支援了2台新的柴油发电机。之后的排水作业就可以利用电动泵完成,船体逐渐开始上浮。到了白天,舰员们会向部分隔舱注水,造成“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仍沉在水中的假象。

1942年的4月4日和5日这两天,还没完全浮起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重巡洋舰又在德国空军发起的“冰凌”行动(Operation Eisstoss)中,成为了由拉特上校指挥的第4轰炸机联队隶下31架He-111重型轰炸机的活靶子,再次受创搁浅。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终于在1942年9月11日晚被秘密打捞出水,然后在9月16日被拖到波罗的海造船厂的码头旁,对火炮、电气设备还有船舶系统进行修复。为了对水线以下的破口进行密封,波罗的海造船厂还专门制造了一个尺寸为12.5米×15米×8米的大型沉箱。到当年12月前,“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又恢复了原有的作战能力,再次投入列宁格勒保卫战。

为修复“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的船体破口,波罗的海造船厂为其专门建造了一个大型沉箱

1944年的1月,列宁格勒的苏军开始向围困列宁格勒的德军发起反攻。为了对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波罗的海舰队将麾下的200多门大中口径火炮(包括舰载火炮、岸防炮和铁道炮)集中编为5个炮群,“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浮动炮台与“十月革命”号战列舰、“基洛夫”号、“马克西姆·高尔基”号轻巡洋舰还有2艘驱逐舰一同被编入第2炮群,并被拖回到列宁格勒商业港火车站附近一个新的射击位置。

1月15日,列宁格勒海军舰艇群向德军阵地开火。同日晚上9时20分,“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浮动炮台在火炮部门长格雷斯海军上尉(Я.К.Грейс)的指挥下炮击了德军的防御工事,仅这一天就发射了250发炮弹。15日至20日,该舰先后射击了沃罗尼亚山、德军在红村地区的指挥所、基尔戈菲观察哨所还有维尔拉斯地区的指挥所,共消耗了800发203毫米炮弹。

1943年状态

据战后苏军公布的档案显示,仅1月19日,德军就在密集的炮击中损失了29辆汽车、3门火炮、68辆运输工具和约300人。1月20日后的克拉斯诺谢利斯克-罗普辛进攻行动中,部分海军战舰因德军撤出阵地而陆续停止射击,而“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继续发挥其203毫米主炮远射程的优势向敌军开火,共进行了31轮射击,消耗弹药1036发。1944年1月24日,该舰最后一次向德军开炮。同年9月1日,“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重巡洋舰被重新命名为“塔林”号(Талин)。1945年夏天,该舰被拖回波罗的海造船厂,对战时受到的损伤进行修复。

卫国战争结束后,苏联海军领导层曾不止一次地就是否将战前以重金购得的“塔林”号重巡洋舰继续建成的问题进行讨论。考虑到此时已经获得了由“塞德利茨”号重巡洋舰改建的辅助航空母舰“威悉河”号,苏联海军遂于1946年指示第17中央设计局对利用该舰的部件完成“塔林”号续建的可行性进行评估,武装力量部副部长布尔加宁大将(后来当上了苏联国防部部长)对此并无异议。

但若将必要的修理工作考虑在内,该舰的技术准备程度仅有35%。即便挪用“威悉河”号上辅助航母上的设备部件,建造费用还需要1.6亿卢布(战后汇率)。

83型重巡洋舰面临的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主炮的换装,苏联人战后没能在德国军火库中找到从“塞德利茨”号上拆下的主炮塔(可能早已被钢材紧缺的德国人拆解回炉)。经过谨慎权衡之后,海军人民委员会不得不同意为“塔林”号配备战前设计的МК-3-180型三联装180毫米炮塔装置,也就是26/26-бис型轻巡洋舰的主炮塔。

不过,由于工业部门重启МК-3-180型主炮塔的生产还需要2到2年半左右的时间,而且其战术技术性能在战后已显落后,这一方案最终未能付诸实施。再加上整个第17中央设计局的设计人员正因为当时同时开展多个项目的设计工作而分身乏术,对83工程进行设计修改的工作也就此搁置下来。

“马克西姆·高尔基”号轻巡洋舰上的МК-3-180型三联装180毫米炮塔装置,其性能在战后已显落伍

随着战后苏联经济水平和工业生产能力的逐步恢复,海军重新提出了将“塔林”号予以建成的计划。1949年1月12日,停泊在列宁格勒第189造船厂码头旁的“塔林”号重巡洋舰按照苏联海军新的分类规则被归入轻巡洋舰的行列。

同年12月23日,苏联海军部下发了将其以83К型轻巡洋舰予以建成的战术技术任务书。任务书中提出,83К型轻巡洋舰将保留83型重巡洋舰原有的船体设计和主动力装置,主副炮换为与已开始批量建造的68-бис型轻巡洋舰相同的4座МК-5-бис型三联装152毫米主炮塔和6门СМ-5型双联装100毫米高平两用副炮,小口径防空炮则计划改用最新设计的6座СМ-20型四联装45毫米高炮和6座2М-3型四联装25毫米高炮。

1951年9月,海军造船总局向上级部门提交了一份评估报告。报告中指出,由于苏联尚处于战后恢复阶段,海军造舰经费较为拮据。经过缜密的成本核算,若要将“塔林”号轻巡洋舰按照83К工程的设计方案予以建成,则需要耗费至少2.46亿卢布,其中2.3亿卢布要用来采购进口设备,而建造一艘全新的68-бис型轻巡洋舰也不过只要3.22亿卢布。考虑到“塔林”号本身的技术性能已经落后,因此不论从成本上还是作战能力上来说都不适合将该舰继续建成,除非是以牺牲一艘68-бис型轻巡洋舰的建造计划为代价将其续建完成。

停泊在涅瓦河畔的“第聂伯河”号非自航式训练船。照片摄于1956年,列宁格勒

不久后,第17中央设计局又草拟了一个将“塔林”号轻巡洋舰以训练巡洋舰建成的方案(类似于卫国战争前的78型训练巡洋舰工程),舰上三联装152毫米主炮塔的数量减少到2座,副炮也降低标准改为安装2门Б-13型双联装130毫米炮,45毫米与25毫米高炮则各削减到2座。训练巡洋舰的航速下降到25~28节,舰员编制550人,可容纳1000名见习水兵居住。

不过,这一计划最后也没能付诸实施,主要是海军并不需要这种战技状态的舰。1953年3月11日,“塔林”号轻巡洋舰改为非自航式训练船“第聂伯河”号(Днепр),1956年12月27日又改作ПКЗ-112号浮动营房。1958年4月4日,该船从海军舰艇名录中除名,并于1959~1960年作为废金属被出售给黑色金属回收局进行拆解。

【来源:网络】
日期
游戏
状态
下载
礼包

页游测试表

日期
游戏
状态
评分
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