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战列舰的舰桥为啥看起来像个鞋盒子?

2021-12-18 09:08:44 神评论

17173 新闻导语

在**巨舰掌握海战胜负话语权的时代,各国海军所建造服役的战列舰,都有着别具一格的舰桥设计。其中,英国海军选择了在其他各国战列舰上较为少见的箱型舰桥。为什么英国战列舰会采用这种看起来想个盒子的设计?箱型舰桥又有着什么样的优缺点呢?

在**巨舰掌握海战胜负话语权的时代,各国海军所建造服役的战列舰,都有着别具一格的舰桥设计。其中,英国海军选择了在其他各国战列舰上较为少见的箱型舰桥。为什么英国战列舰会采用这种看起来想个盒子的设计?箱型舰桥又有着什么样的优缺点呢?

采用了箱型舰桥的“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

作为战列舰的“神经中枢”,舰桥是战列舰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舰桥上,集合了航海导航、作战指挥、无线通讯、瞭望警戒等重要职能部门,让这艘海上钢铁城堡能够发挥出最高效的作战性能。

在一战到二战期间的“间战期”中,各国海军纷纷开始对自己的现有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造,以适应海军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其中对舰桥的改造成为了一大重点。原先高耸的主桅杆被加高加大的舰桥所取代,日本海军在“扶桑”级战列舰上所改建的高大的宝塔型舰桥便是典型的例子。

舰桥高耸入云的“扶桑”号战列舰

同一时期,英国海军也开始为自己的“伊丽莎白女王”级等一战时期的老式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造工程,他们在这些老舰上开始采用“纳尔逊”级战列舰的箱型舰桥。之所以对舰桥进行改造,主要是因为战列舰安装的设备日益增加,如更加先进的通讯、火控、以及后来追加的雷达装备等,都在进一步挤占着战列舰有限的空间,为了容纳这些追加的设备和对应的操作、指挥人员,对舰桥的改造刻不容缓。

“纳尔逊”级战列舰的箱型舰桥,让火控雷达等大型设备拥有了更稳定且承重能力更强的搭载平台

因此,英国海军选择为战列舰安装箱型舰桥,这种舰桥的内部空间更大,能够塞得下足够多的设备和人员,有力地支持了战列舰综合性能的升级。同时,改造后的箱型舰桥对高度进行了增加,航海和指挥人员站得更高、看的更远,更利于军舰的航行和作战指挥。

从“纳尔逊”级战列舰甲板拍摄的箱型舰桥,其高大的外形令人印象深刻

箱型舰桥的另一大优点就是足够稳固。高速航行的战舰,舰体总是会产生剧烈的震动,在舰桥造得过高的战列舰(如采用宝塔型舰桥的日本战列舰)上,身处舰桥高处的人员“震感强烈”,这对于舰桥上的观瞄测距等作业有着负面的影响。但是,箱型舰桥由于结构稳固,上层建筑受力均匀,不会产生较为强烈的震动,从而提升战列舰观瞄测距射击的效率。

由于英国战列舰主要活动在北大西洋海域,恶劣的海况和寒冷的气候简直是家常便饭。封闭式的箱型舰桥相对于以往英国战列舰采用的开放式舰桥,能让舰桥上的航海和指挥人员遮风躲雨,活动空间也更大,拥有更好的战斗勤务环境。

但是,箱型舰桥也存在着缺点。首先,加高加大的箱型舰桥,会产生更大的风阻,这会对战列舰的航速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同时,更高大的上层建筑会使得全舰的投影变大,容易增加被敌人观测发现的概率。

改装箱型舰桥的“厌战”号战列舰

在风高浪急的北大西洋,对军舰航行时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避免加高舰桥导致全舰重心上升、军舰稳定性下降,英国海军为箱型舰桥只安装了轻型装甲,提供最基础的枪弹和破片保护,从而在加高舰桥高度的同时减轻上层建筑重量,维持全舰重心不变。但是,这就带来了舰桥防御薄弱的问题,在取消了装甲司令塔设计的“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上,这一问题暴露无遗:1941年的丹麦海峡海战中,“俾斯麦”号战列舰的一发380毫米穿甲弹击中了“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的指挥舰桥,舰桥内的人员非死即伤,让全舰失去指挥,被迫退出战斗。

“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高大巍峨的箱型舰桥,但其防御薄弱的问题也受到诟病

英国海军战列舰采用的箱型舰桥,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英国海军实际的作战需求下诞生的,因此在其他国家海军的战列舰上十分鲜见。虽然箱型舰桥有着一定的缺点,但是,皇家海军的官兵们却对这种舰桥十分喜爱,因为它不但改善了官兵们的勤务环境,也能让自己服役的军舰看起来更加高大威猛。英国海军的官兵们还根据当时英国最高的住宅楼的名字,将高大的箱型舰桥称之为“安妮女王大厦”(Queen Anne's Mansions)。

继承了箱型舰桥设计的“前卫”号战列舰,成为了英国海军战列舰的绝唱

【来源:网络】
日期
游戏
状态
下载
礼包

页游测试表

日期
游戏
状态
评分
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