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数据分析 战列舰至强之战 大和对衣阿华

2016-01-07 14:19:09 神评论

17173 新闻导语

鱼雷最近在贴吧上看到不少提督们一直在争论二战最强战列舰,鱼雷自己也很好奇,于是就搜罗了一下两舰的资料。在这里就系统的“想象一下”大和与衣阿华的对决

鱼雷先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大和衣阿华两舰各有所长,如果真的双方对阵,输赢可能就是看谁运气更好。下面就是具体的原因:


二战战列舰的性能主要看4个指标:火力,机动,防护和火控(精度)


这4个指标的综合表现才能反映出一艘战列舰真实的实力。咱们不妨来讨论一下

一:火力


在纸面数据上看,大和的94式45倍径的460mm主炮在整个二战中具有最远的射程和最强的威力。其主要穿甲弹91式穿甲弹重达1460公斤,在20KM的距离上,具有击穿566mm垂直装甲的能力。而美国的MK7型406mm发射的MK8型超重弹穿甲弹重1224.7kg,18KM可以击穿509mm的垂直装甲。


单纯的纸面数据显示,大和的主炮对于衣阿华具有压倒性的威力优势,但仔细分析一些其他因素就会发现其中存在一定的水分。首先说说美国海军的MK8型超重弹,此炮弹具有远大于一般406mm口径穿甲弹的重量,因此导致其弹道更为弯曲,拥有了远超正常406mm炮弹的水平穿甲能力,27000米的水平穿甲能力达到了200mm,而传统的MK7型406mm炮弹只有169mm穿深。当然他的代价是垂直穿甲能力的大幅跌落,在20000米的垂直穿甲能力只达到长门级410mm舰炮的水准。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数据是日本海军和美国海军分别进行试射和弹道公式计算得出的结论。而事实上美国海军并不认可日本的计算公式,因为如果按照美国海军的计算标准,日本1式弹在20000米的垂直破甲率是仅仅略高于MK8型重型弹穿甲能力。关于这一点,美国内外很多人都有争议性,目前并没有一个绝对权威和说服力的说法。但值得一提,在1946年美国用MK8型重型弹轰击缴获日本的大和级的垂直装甲(信浓号),发现美国穿甲弹的穿甲能力比预期的要高出15%以上


这从侧面证明了美国海军关于火炮威力争议性的一定的可能性!在考虑到美日在工艺上的差距来看,至少两门炮的穿甲威力差距不会有纸面上看起来的那么多。


而在历次战列舰轰击对决实例中,绝大多数的击沉,击伤的战例都来之水平破甲(65%的战果)!虽然在进入中近程后这种能力会削弱,但是在20KM的距离内,不管是大和还是衣阿华的穿甲能力,都足够击穿对方的主装甲带。


再加上日本的1式弹存在弹体强度不足的缺陷,当命中敌舰装甲时有可能破碎,这也是日本工业基础薄弱的表现;反观美国的MK8型超重弹采用的弹体材料,由美国一流的金属加工工艺打造,性能优良,加上特别厚重的头壳,使得其穿甲性能出类拔萃,不易出现日本那样的意外。但日本特别追求炮弹的水下性能,使用的是平头弹头和延迟引信,如果说一旦命中,威力同样惊人。


但要特别注意!由于炮控以及装弹机和炮弹本身重量体积的限制,衣阿华级的射速比大和号要快20%.这在一定程度上拉进了双方火力的差距。所以综合起来看,大和的460mm主炮仍然对于衣阿华具有优势(射程和总体威力),但是这个优势并不是压倒性的.

二:机动性


大和级的理论航速是27节,在海试时最高达到过28.3至28.5节的高速(短时,轻载),而衣阿华的理论航速是31节,海试时(轻载)达到过32.7节的高速。在这个层面上看,不管是抢占射击阵位,还是机动摆脱,追击,衣阿华对于大和级都是有极大优势的。


但是由于大和舰体比起衣阿华更短宽,回旋系数(回旋直径与水线长度比)为2.44,而衣阿华由于舰体细长,导致其虽然航速极速快,但是其回旋速度却比大和高不了多少。这使得在炮战中的战术机动性能,衣阿华和大和级相差无几。再考虑到由于大和级舰体的宽短,是个非常稳定的射击平台,其战术机动中的射击稳定性,是高于细长舰体的衣阿华的。


讲道理这里衣阿华更快,大和更稳,各有千秋,把握住自己的优势都能在海战中创造机会。

三:装甲防护


大和级的垂直装甲和水平装甲的防护能力均超过了衣阿华级,但是差距并没有想象中的大,垂直装甲,大和相对衣阿华多出5%的平均厚度,水平装甲则要高很多,差距达到了10%(但是考虑到美国优秀的水平穿甲能力,这点并不是决定性的,因为只要在可靠距离内,双方都能确保击穿),水下防护能力大和则要高的多,可以抵御400公斤TNT的打击,而美国的同比标准只有300公斤。


但如先前所说,美国海军对双方的装甲质量抱有争议,认为美国的A级渗炭纲的硬度要超过日本的VH纲,说日本钢的硬度只有美国钢硬度的83.9%.后来普遍认为美国钢在硬度上更大,拉伸能力上弱于日本,导致装甲厚度无法达到日本那样的厚度。关于装甲厚度和硬度哪个具有优势的争论一直很多,但是可以认为,就算日本装甲板在质量上比美国海军有一定的工艺上的落后,但是大和号仍然在装甲上全面优于衣阿华级。

四:雷达射控。


这个也是最具争议性的地方,也是吵的最凶的一个地方。日本2战时号称拥有世界上最佳的火炮射术,且事实上保持着世界炮术训练的世界记录,但是讲道理这是建立在理想环境的演习条件下所达到的。(海况良好,没有人对你进行还击,无需战术机动,目标近乎静止等等)。


我们讲道理,日本靠炮手手感,美国靠火控雷达


例如在萨玛海战中,大和号再32KM齐射就形成了对美国护航航母的跨射,体现了极高的训练水平。但在美舰释放烟幕和用火炮还击制造水花干挠,并用鱼雷迫使大和进行战术机动,以及天空下起小雨,大和的火炮全部失准,104发的命中率是0.


在1942年11月12日夜间瓜岛以北的第二次夜战中,雾岛号在几乎未受到对方还击的威胁下,对南达科他打死靶,117发356mm炮弹,只命中2发,命中率不到1.7%。而美国躲在后方的华盛顿号再辨明敌我后,借助MK3型雷达,在短短5分钟内,对7500米外的雾岛倾泻了75发406mm火炮,命中率高达12%,还有未判明中没中的


这里体现出美国战列舰一惯的2大优势:1个是射速,前文已诉,406mm的射速不亚于356mm的雾岛,2:就是雷达的高效性,这还不是后期更精良的MK8型雷达,在1942年美军的雷达效能就远高于3年后的日本电探。


关于这个最直接的战例就是1944年10月24日的苏高里夜战,日本扶桑,山城,均装备了日本最先进的22电探,但面对海峡复杂地形,对美国的驱逐舰,鱼雷艇,几乎毫无还手之力,然而!装备MK8型雷达的弗吉尼亚在距离35KM就锁定了山城号,10KM首轮发射就命中。


衣阿华装备的MK8型雷达在主扫描状态对战列舰等大型目标的探测距离超过50公里,测距能力高达40公里,采用精确扫描时,可以探测到18KM外406mm炮弹落水的水柱,不仅远优于当时的测距仪的精度,而且甚至还小于舰炮本身在相同距离上的弹着点的分布。这意味着美国军舰甚至可以跳过炮战开始后传统的试射,直接进行有效射击,而事实上不少装备有MK8雷达的美国战例舰都确实取得了首发命中的战果。


反之日本,22型电探,号称能探测到25公里外的战列舰,但是其输出功率小,精度低下,测距误差高达+-700米,方位误差更是美国同类产评的2.5倍,且性能不稳定(糟糕的电子管)。在苏高里海战中,日本尝试使用22电探进行火炮引导,但发现其在岛屿杂波中几乎无法工作,还不如使用传统的光学夜战。双方差距之大,可见一斑。


美国雷达的另一个延伸优势就是普遍安装了当时最高水平的MK38型火控系统,主要由MK38射击指挥仪,射击绘图室,的计算机及信号传输、通讯设备构成。


MK8型弹道计算机接受火控雷达传送的目标距离和航行状态,综合本舰的航行状态,航速,风力风向,大气密度,气温,发射药温,炮管磨损,所得的射击信息传递给各炮的伺服系统,可以直接控制炮塔的仰俯,和旋转,枪炮官只要看到各主炮备便灯亮后,就可以击发,同时美国先进的MK41垂稳不断向计算机发出数据,补偿船体的摇摆,大大抵消了日本舰体稳定的优势,这就是经典的由中央控制室直接控制主炮的遥控动力操作模式。


反观日本大和的射击方式还是旧式的方式,由射击指挥所内射击指挥仪测量目标。把射击资料传输到各主炮,再由炮手通过仪表读取后,人工控制火炮旋转和仰俯,炮术长则紧盯崔稳仪,在达到水平状态后击发,日本的火控相对于美国的半自动指挥系统,程序复杂繁琐,对人工素质要求非常高,受人为因素影响大,很容易出错,特别是在高强度海战时更是如此。


可以设想,在双方交战时,都对对方形成跨射,同时采取战术机动,这个时候双方都要重新计算射击褚元,自身也要重新定位和瞄准,而美国凭借高效的雷达和先进的射击指挥议,有雷达所获得的数据精确的输入弹道计算机,然后由火控自动控制火炮,整个过程比日本,光学测距,人工观测,手工操作,过程更少,效率更高,容错率更高,人工失误要求越少,主以取得先敌开火命中的先机。


所以在火控系统的较量上,美国全面胜出日本,特别是复杂状况下的对战。


咱们讲道理,当年俾斯麦碰上胡德,双方火力差距差不多,但一方几乎是无伤击杀另一方。抛开一切数据不谈,其实一旦到真打起来运气永远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而衣阿华与大和就从来没碰过头,咱们在这瞎讨论也是白搭,万一遇上了谁胜谁负真的不好说。有的朋友也许会说:“那你特喵的BB那么久?”鱼雷只是想说.:从数据上衣阿华不输大和,真碰上了也有一战之力,就这样。各位觉得呢?


讲道理鱼雷最近写稿遇到了瓶颈,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写下去了….请求各位看官提点意见,就这样,鱼雷谢谢大家了。



【来源:】
日期
游戏
状态
下载
礼包

页游测试表

日期
游戏
状态
评分
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