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爷,别换炮了!你把格奈森瑙号换死了!

2025-06-30 14:12:45 神评论

17173 新闻导语

正如《战舰世界》中的D系战列舰格奈森瑙所展现的那样,历史上的格奈森瑙号战列舰在1942年受损后,便计划将3座三联装283毫米主炮升级为双联装380毫米主炮。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沙恩霍斯特级两舰关于更换主炮的计划在1935年开工前就已决定。相关计划几经更迭,最终仍未能实现,实在是令人

正如《战舰世界》中的D系战列舰格奈森瑙所展现的那样,历史上的格奈森瑙号战列舰在1942年受损后,便计划将3座三联装283毫米主炮升级为双联装380毫米主炮。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沙恩霍斯特级两舰关于更换主炮的计划在1935年开工前就已决定。相关计划几经更迭,最终仍未能实现,实在是令人唏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格奈森瑙号的主炮更迭计划。

游戏中的D系战列舰格奈森瑙,对应历史上格奈森瑙号1942年的升级计划后形态

一切的开头要从D7a案(游戏中对应D系战列舰奥丁)讲起。该方案在1934年9月12日获得了雷德尔批准。然而,进一步研究显示——其装备的9门283毫米主炮难以对抗法国的敦刻尔克号。1935年3月,德国海军再次开展了关于主炮口径的讨论,共提出了5个解决方案:

  • 9门305毫米-3座三联装

  • 9门330毫米-3座三联装

  • 6门380毫米-3座双联装

  • 6门330毫米-3座双联装

  • 6门350毫米-3座双联装

D7a案

前三个方案的排水量将从原计划的31500吨提升至34000-37000吨,且方案需要重新设计舰船会耗费大量时间,预计需要1年6个月,这也将导致造船厂出现巨大的主力舰建造真空期。至于最后两个方案,则可通过直接修改设计增加口径,或留存设计冗余以便未来升级火炮来实现。若是直接修改设计,将使装甲舰D(即后来的沙恩霍斯特号)的建造推迟1年4个月、装甲舰E(即后来的格奈森瑙号)的建造推迟1年10个月。

游戏中的D系战列舰奥丁即是假设D7a案更换305毫米主炮的产物

鉴于当时不断升级的外交压力,德国急于快速增强军力以应对盟国的干预。与此同时,283毫米火炮及配套的炮塔都已开始制造。如果放弃该型主炮将直接浪费1100万马克,因此这种处理方式在政治和财政上都是不可接受的。这样看来,留够冗余,让已建造的战舰,在未来可以通过改造来换装大口径主炮才是最优解。

初步计算后,更换3座双联350毫米主炮将使战列舰排水量增加650吨,吃水增加0.15米。这个方案代价相对较低,但必须考虑现有船坞和船闸的尺寸,并保证新炮塔不会造成稳定性问题。改造后的备弹量将从283毫米的150发/门降至350毫米的130发/门。相关改造的主要问题是需要耗时1年3个月,并额外花费3500万马克的成本。

最终装甲舰D于1935年6月1日在威廉港海军船厂开工,装甲舰E于同年5月6日在基尔德意志造船厂开工

德国人推测敦刻尔克号的主装厚度为225毫米。自己战列舰装备的283毫米火炮可以在20500米内击穿,350毫米火炮则可以在35000米内击穿,380毫米火炮甚至可以直接在40000米内击穿。若假设敦刻尔克号的装甲厚度为275毫米(不过这个数据也过于夸张,基本不太可能),283毫米火炮可以在15100米内击穿,350毫米火炮可以在27300米内击穿,380毫米火炮则可以在32000米内击穿。

双联330毫米C/33c2主炮炮塔图纸

然而,尽管一发350毫米炮弹的毁伤远比一发283毫米的要好得多,6门350毫米火炮被认为数量太少,不利于校射。最终,各方一致认为283毫米火炮足以对抗敦刻尔克号,战舰建造时将安装3座三联装283毫米主炮,但有必要为两舰考虑未来更换更大口径主炮炮塔。原计划是更换为330毫米主炮,但由于装甲舰F和G(即后来的俾斯麦级)当时计划装备350毫米主炮,出于统一口径目的,装甲舰D和E也计划未来更换为350毫米主炮。然而在1935年5月,装甲舰F和G调整为装备380毫米主炮,D和E关于升级350毫米主炮的升级计划也顺势取消了,同步调整为可升级为380毫米主炮。

1935年为装甲舰D和E升级所准备的350毫米C/34d主炮炮塔图纸,实际该型炮弹直径为355.1毫米

改造计划原定于1945年进行,预计届时将有6艘H级战列舰进入服役。德国海军的主力舰数量将相当充足,有绝对的空闲对老旧舰艇进行长时间改造。但在1938年5月底,德军高层就开始讨论提前进行改造,这将推迟前两艘H级的建造。此时,预计改造将花费大约12个月的时间。等到了1938年12月,德军高层又决定让沙恩霍斯特号在1942年1月1日至12月1日进行改造,格奈森瑙号则在1941年7月1日至1942年6月1日进行,均由当初负责建造她们船厂负责。当然,由于战争的爆发,这些计划也并未执行。

1938年为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准备的380毫米C/34e主炮炮塔图纸

1942年2月26日夜间,英国皇家空军对格奈森瑙号发动了猛烈的空袭。一枚1000磅(约450kg)的炸弹穿透了A(安东)炮塔前方的装甲甲板,破片点燃了主炮发射药,引发了巨大的爆炸。格奈森瑙号的A炮塔被掀翻,整个舰首部分被烧毁。这次空袭共造成112人阵亡,另有21人受伤。

格奈森瑙号舰首中弹的位置图

3月12日,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同希特勒在“狼堡”进行了会议,关于格奈森瑙号的修复问题,共提出4个方案:

  • 仅保留两座三联装283毫米炮塔,修复舰首使其恢复原状,1943年1月1日完成,改造工作将在基尔的德意志造船厂进行。

  • 仅保留2座三联装283毫米炮塔,修复舰首使其恢复原状,1943年4月1日完成,改造工作将在哥滕哈芬进行。

  • 恢复3座三联装283毫米炮塔,修复并加长舰首,1943年11月15日完成,改造工作将在哥滕哈芬进行。完成日期将取决于A炮塔的修复和安装情况。

  • 改造为3座双联380毫米炮塔,修复并加长舰首,1944年2月1日完成,改造工作将在哥滕哈芬进行。

希特勒最终同意执行最后一个方案,并下令尽快部署两座从格奈森瑙号拆下的完好28cm炮塔用于海岸防御。

格奈森瑙好1942年的侧视图

在规划期间,德国人还研究过是否可以增加舰宽,以达到最初计算的吃水深度。由于这会导致工期进一步增加,最终放弃了这一计划。为了吸收更大口径火炮的后坐力,就必须进行加固及其他结构改造,还需要对弹药库进行改造。计划安装的3座双联380毫米主炮塔和俾斯麦级装备的基本相同,副炮和高射炮则保持不变,近程高炮将增至6座四联和6座单装20毫米高炮,共计30门。改造还包括安装新的机库,该机库已在布雷斯特制造完成;一根新的三脚桅,将取代原本烟囱后方的桅杆,并移至机库后方,新桅杆也已运抵布雷斯特。

这些改动将使格奈森瑙号的外观与其姊妹舰沙恩霍斯特号基本一致。预计总重将增加约1200吨。原B(布鲁诺)、C(凯撒)炮塔则会被拆除并转移到挪威,用作岸防炮。

格奈瑟瑙号若按照计划改造完后的双视图,注意其后桅位置变化

1942年为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准备的380毫米C/34e炮塔,注意根据俾斯麦的使用经验,A炮塔测距仪取消

4月4日,格奈森瑙号连同破冰船卡斯特(Castor)号和老式前无畏舰西里西亚(Schlesien)号从基尔出发前往哥滕哈芬。到达哥滕哈芬后,格奈森瑙号开始了改造工作,损毁的舰首在舰长187.5米处截断,B、C炮塔被拆卸以便运输,克虏伯将制造新的380毫米炮塔。到1943年初,修复工作基本完成,该舰已准备好安装改进后的舰首和380毫米炮塔,但计划最终未能实现。1942年12月31日,德国水面部队在北极的“彩虹(Regenbogen)行动”中未能摧毁盟军JW 51B 护航编队,这促使希特勒下令暂停所有主要水面舰船的活动。格奈森瑙号的改造工作也因此停止,原本用于改造的材料也被转用于其他用途。

在哥滕哈芬浮船坞中切断舰首的格奈森瑙

格奈森瑙号随后被解除武装,并被遗弃在港口。150毫米副炮被放置在丹麦作为岸防炮台。B炮塔被放置在挪威卑尔根附近的索特拉岛,作为“菲耶尔(Fjell)”岸防炮台;C炮塔被放置在挪威特隆赫姆的奥斯特罗特堡,作为“奥兰特(Orlandet)”岸防炮台。当苏联军队在1945年初接近时,该舰被拖至外港并于3月23日作为阻塞船沉没。一家波兰打捞公司于1951年9月12日打捞出沉船,随后将其拆解为废金属。

作为阻塞船的格奈森瑙

战后,菲耶尔和奥兰特炮塔均纳入挪威的岸防体系,但很快就被发现其维护成本过于高昂,且实用价值有限。20世纪60年代,挪威政府提出将B炮塔作为博物馆藏品送回德国展出。由于德国未能筹集到所需资金,这个提议也未能实现,B炮塔随后被拆除。1990年,挪威国防部决定翻修奥兰特的C炮塔,包括其地下设施,基本已恢复原状,可供游客参观。丹麦的150毫米火炮则被丹麦军方接管,其中两座炮塔于1952年被移至斯泰文斯堡。这些火炮于1984年列为备用,但在年度训练中被继续使用。2000年,它们打响了最后一炮,之后这座堡垒被改建成了一座博物馆。

B炮塔成为菲耶尔炮台,C炮塔成为奥兰特炮台

保存至今的奥兰特炮台

【来源:战舰世界】
日期
游戏
状态
下载
礼包

页游测试表

日期
游戏
状态
评分
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