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奇葩的纳尔逊级为何被视为划时代的作品?

2020-06-28 18:09:38 神评论

17173 新闻导语

【战舰溯源】外表奇葩的纳尔逊级为何被视为划时代的作品?

纳尔逊

《战舰世界》中纳尔逊号需要37.5万全局点出来,独特的炮塔前置设计非常适合卡山。装甲很薄弱,但是一发回血能回好多。HE点火率很高,但是飞行速度慢。

《战舰世界》Y系7级战列舰纳尔逊

1919年一战结束后,英国皇家海军开始反思自己在一战中的表现。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战列巡洋舰在日德兰海战中显得不堪一击,不由得让皇家海军怀疑起自己的道路。一战后日本与美国的崛起更是让英国感受到了比德国更大的冲击,建造新一代的战列舰迫在眉睫。经过了长期的研究讨论,在1921年末决定制造48500吨、装备9门206mm舰炮的G3方案,以及排水量类似,但装备更大口径的451mm舰炮的N3方案。

G3方案草图

就在两型新的战列舰订单到达造船厂的同时,***海军会议召开了,这次会议的核心议题便是限制各国的主力战列舰数量。为了适应未来条约的限定,G3方案迅速被改成了35000吨级。好消息是,由于日本坚持造完陆奥号战列舰,英国被允许开工两条新的战列舰,但吨位必须限定在35000吨内。这便是鼎鼎大名的纳尔逊级战列舰。

刚刚建成时的纳尔逊号

要让35000吨的战列舰具备48500吨级的战斗力,没有点革命性的技术是不行的。为了不超过35000吨标准排水量的红线,纳尔逊级在建造时采取了大量新技术新工艺,如增加铝合金的使用,加大性能更好的D型钢(锰含量更高)的比例,减小船底与甲板的厚度,无需承重的部位使用轻质材料,就连家俱都用的是更轻的三合板。首舰纳尔逊号标准排水量33580吨,次舰罗德尼号33785吨。

1934年的纳尔逊号

纳尔逊级的主炮布局在战列舰中独树一帜,三门三联装406mm主炮全部部署在舰体前部,舰桥、副炮部署在舰艇后部。三座炮塔从舰艏向后分别为命名为A、B、X。A炮塔与X炮塔处于甲板平面上,B炮塔则坐落在炮塔座上高出另外两座炮塔。这种设计是为了减小炮塔主装甲带长度,减少重量。

与406mm的巨炮相比,人显得十分渺小

纳尔逊级的舰桥也是革命性的,不再是传统开放式舰桥,变成了全封闭箱型塔楼式舰桥,从露天甲板算起有7层。这种舰桥可以提供更大的内部空间,但是视野不佳。为了避免烟雾影响舰桥,纳尔逊级的烟囱的位置更加靠近舰尾。六座双联装副炮均匀部署在舰体后部上层建筑的两侧。

从后方可以清晰的看到纳尔逊级号的副炮分布

纳尔逊级的主炮是由阿姆斯特朗公司研制的MK1型45倍径406毫米主炮,这是英国第一款406mm舰炮,单炮重量109.7吨。使用穿甲弹时最大射程36300米,使用榴弹时最大射程38100米。但由于皇家海军错误的选择了轻弹,大大降低了穿甲能力。纳尔逊级的三联装主炮塔重达1500吨,理论射速30秒/发。射击时每门炮交替射击。炮塔全部部署在舰体前部的设计使得射界十分狭小,X炮塔还不能向舰艏方向发射。在向侧后方向射击时还要注意炮**风会摧毁舰桥。

纳尔逊号的三座炮塔

纳尔逊级的副炮是六座双联装152mm舰炮,主要用于对海射击。另有6座120m高射炮作为防空武器,30年代初加装了两座8联装40mm高射炮。起初纳尔逊级还装备了鱼雷发射管,但在演习中发现几乎没有使用价值,在二战期间被拆除。纳尔逊级是皇家海军第一型装备AFCT型火控系统的战舰,核心部件是一台机械模拟计算机,通过综合计算目标的运动数据以及本舰数据,确定火炮射击方位与角度。30年代后纳尔逊级还加装了防空火控系统。

诺曼底登陆前的纳尔逊号

在防护上,纳尔逊级将装甲集中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主装甲带设在舰体内部,将三座主炮塔、动力系统以及副炮塔包裹起来,装甲总重量占排水量的29.5%,舰艏与舰尾则几乎没有防护,副炮塔的装甲也非常薄弱。重点防御部位得到了充分保护,但是接近舰体长度一半的非防护区域成了纳尔逊的致命缺陷。由于吨位限制了纳尔逊级的大小,动力舱被大幅压缩,使得纳尔逊级只能跑出23节的最高速度。这一速度与一战时的战列舰还有的一比,若与二战时的战列舰比则劣势明显。对方即使火力不足也可以凭速度甩掉纳尔逊级。

二战即将结束时的纳尔逊号

纳尔逊级的设计都是围绕着9门406mm主炮,但吨位限制下,不得不采取一些极端的设计,看起来十分别扭。但大量的新技术新装备都在纳尔逊级的身上得到了应用,对英国战列舰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二战中德国海军都尽量避免直面纳尔逊级,说明纳尔逊级的主炮还是很有威慑力的。海军历史专家霍普斯顿对其的评价是“纳尔逊级充满想象力的设计反映了一战中艰难获得的全部经验,并被证明是防御完备、设计优良的舰船”。

【来源:战舰世界】

关于战舰商城 战舰世界 战舰世界活动的新闻

日期
游戏
状态
下载
礼包

页游测试表

日期
游戏
状态
评分
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