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军的陆上怪物!苏联人用舰炮改造列车炮

2021-12-01 17:52:02 神评论

17173 新闻导语

早在帝俄时期,俄罗斯帝国就与法国施耐德公司保持着悠久且良好的合作关系,也正因为如此,一战前施耐德在法国大力倡导却未能被法军重视的铁道炮在俄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自战前从法国得到第一门铁道炮起,帝俄就致力于将这种火炮用于海岸防御和机动炮台。

早在帝俄时期,俄罗斯帝国就与法国施耐德公司保持着悠久且良好的合作关系,也正因为如此,一战前施耐德在法国大力倡导却未能被法军重视的铁道炮在俄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自战前从法国得到第一门铁道炮起,帝俄就致力于将这种火炮用于海岸防御和机动炮台。

帝俄的铁道炮设计主要是由海军舰炮设计局负责,在施耐德的协助下,帝俄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款铁道炮产品——ZhDAU(铁道炮台),这款铁道炮实际上是将瑞塔斯罗夫级无畏舰的254毫米主炮废物利用的产物。1917年7月,第一列铁道炮于圣彼得堡的海军舰炮设计局直属工厂走下生产线,这型铁道炮最后只建造了2台。

由于正直俄国内战,帝俄计划用这两门铁道炮成立一个独立的海军重型铁道炮兵营,但是计划未能实现。十月革命后这两门遗留的铁道炮被苏军缴获并改造成2门203毫米铁道炮,同时名称也改为TM-8型铁道炮。

第一运输连装备的一门10英寸列车炮,这种列车炮在1920年后被改造成了203毫米的TM-8

内战时期,双方还涌现了大量的临时改造铁道炮,其中多数是舰炮改造的,但是这些临时拼凑的产品大多都难堪重用,到内战结束时,包括2门TM-8在内,布尔什维克党人手里大概还保有20门这种舰炮改造的重型铁道炮,但是其中大部分很快就被抛弃并做退役处理,只有2门久经沙场的TM-8一直在远东地区服役。

TM-8型列车炮

20世纪20年代,苏军仍然将铁道炮当作海岸防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并且在20年末开始计划发展新的铁道炮。1927年,由杜克斯基率领的技术小组开始计划将伊兹梅尔级战列巡洋舰的14寸主炮搬上重型机车底盘。

这项计划被命名为TM-1-14型铁道炮,其中“1”代表项目系列,“14”代表主炮口径,但是这个方案并不能令军方满意,很快尼古拉耶夫工厂列出了第二个方案,由海军造船设计局指导设计的,基于圣安德烈级战列舰的12英寸主炮改造的TM-2-12型铁道炮。

很快尼古拉耶夫工厂又出台了三号方案:利用打捞起的塞瓦斯托波尔湾内沉没的玛丽皇后号战列舰的305毫米(12英寸)主炮设计的TM-3-12型铁道炮。苏军部署于汉科基地的TM-3-12型305毫米列车炮,苏芬战争时苏军在撤离基地前破坏了这门炮,但随后芬兰缴获该炮后,利用一根1940年时向法国订购的被获于比塞大港的“阿列克谢耶夫将军号”战列舰的305毫米炮管修复该门铁道炮。这三种铁道炮成了苏军海岸防御重中之重。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苏俄由于内战的原因,直到1930年才恢复大口径火炮的生产,所以这三种铁道炮都采用了英国设计的大口径海军舰炮,尽管炮身不同,但是三种铁道炮都使用了同一种列车底盘,并且由于火炮口径的原因,这三种铁道炮都需要放下驻锄进行固定后才能射击,炮兵们还给这些驻锄起了个绰号叫“胡须”。

但是俄国人觉得毕竟这些铁道炮是用来进行海岸防御,所以并不认为需要驻锄是缺陷,反而按照需求,给负责海岸防御的铁道炮修建了一系列钢筋水泥结构的射击炮位和隐蔽射击阵地,这些炮位之间还专门铺设了铁路网,使得火炮可以进行换位射击。

二战爆发前在列宁格勒工厂装配的TM-1-180型铁道炮

在设计了这三种铁道炮后,1930年在杜克斯基的推动下,苏联还成立了专门的铁道炮设计局尽管苏俄对铁道炮的定位相当高,但是这三种铁道炮总共仅仅制造了9门(每型三门),也只修建了3个铁道炮炮台,每个炮台里配属三门同型号铁道炮

除了这些大口径铁道炮,苏军自1931年起还发展了一型的中口径的海军铁道炮,也就是著名的TM-1-180型铁道炮(需要注意的是此时苏军已经开始将英制口径转换为公制口径)。

这型铁道炮是基于MO-1-180型岸防炮改装的,并且一改重型铁道炮行动笨重、射界窄的缺点,采用了可以全向转动的炮塔结构,火炮本身的整体设计与红色高加索级巡洋舰的主炮类似,但是采用了全向炮塔。

虽然TM-1-180仍然保留了驻锄设计,但是改为了8个尺寸较小的驻锄,以便快速部署。炮身方面,火炮最初计划采用1.36毫米深的膛线,但是量产后改为了3.6毫米。TM-1-180在经历了3年的纸面作业和论证后,于1934年开始接受测试,并且在测试中首次使用了脱壳穿甲弹(APDS)以提高射程。

作为战前苏联产量最大的铁道炮,所有量产的火炮被编成了5个海岸炮兵连,每个连下属4门TM-1-180型铁道炮。作为战前苏联产量最大的铁道炮,TM-1-180型铁道炮在1941年德军入侵前就已经有16门服役于波罗的海舰队,但由于苏芬战争中苏军铁道炮的损失,这16门TM-1-180大部分被补充于芬兰战场,波罗的海舰队仅剩下3门该型铁道炮。这三门编号为12、18、19的TM-1-180在列宁格勒被包围时编成了401铁道炮炮兵连以抗击德军。

1941年12月芬兰于汉科基地缴获的TM-1-180型铁道炮,芬兰人拍摄的这张照片可以清晰看到苏军铁道炮标志性的驻锄,这些被苏军士兵戏称为“胡须”的驻锄,在运输时呈折叠状态,射击时再展开。

二战前夕苏联对海岸防御火力的需求,促使苏军对现有的岸防炮进行改造升级,其中之一便是将152毫米57倍口径的B38型火炮装在MU-2型炮架上并增加炮盾的改进型的152毫米岸防炮。

到1940年3月为止,这种152毫米岸炮一共改造了20门,1941年9月,海军舰炮研究所认为可以将这种岸炮装在60吨载重的列车底盘上改造成列车炮,这个被研究所称为YuB-63的方案在下发给工厂后,被工人们称为B-64型铁道炮。而最初的4门成品在布尔什维克工厂完成装配后,这些铁道炮被授予了TM-1-152的正式名称,1941年秋天,这些铁道炮被分配给704铁道炮兵营。

随着二战的进行,波罗的海国家相继沦陷,苏联红海军波罗的海舰队失去了行动所需的前进基地,只得后撤并堵塞在列宁格勒。再加上斯大林下令在没有他直接命令的情况下,所有海军大型舰艇(驱逐舰及以上的舰艇)禁止出港,以避免单独行动的军舰被德军轰炸机围攻。因此,整个波罗的海舰队被困在港内动弹不得。

而动弹不得的军舰背后必然也有着一群动弹不得的水兵,由于海军不想浪费这些宝贵的人力资源,于是决定将受过训练的战舰炮手们召集起来,编成海军铁道炮兵。由于列宁格勒一直是海军舰炮的制造地,而俄国人手中的工厂依旧保持着生存能力,所以就地取材,用60吨载重的机车底盘临时改造铁道炮变得易如反掌。

列宁格勒工厂制造出产的这些临时改造铁道炮中最常见的做法就是把炮座安装在平板车中央,在平板车两端安装弹药架(也有省略弹药架结构,直接将弹药堆放在平板车两端的),如果有必要的话再加装驻锄。

除了列宁格勒工厂,布尔什维克工厂和红色十月工厂也进行了相当部分的铁道炮改造。第一门新下线的铁道炮于1941年8月抵达前线。到1941年底,斯大林格勒工厂大概改造了约70门铁道炮,其中包括4门152毫米L/57 B-38型火炮、36门130毫米L/50 B-13型火炮、4门120毫米L/50火炮和2门100毫米B-24型火炮。

这些改造的铁道炮在战斗中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战果,比如第11铁道炮兵连在1941年9月,发射了568发炮弹,共计摧毁35辆德军坦克,为掩护友军撤退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外还有1941年底德军包围列宁格勒时,海军的军舰、岸炮、铁道炮对逼近涅瓦河畔的德军进行猛烈炮击,给德军造成了相当损失。

当列宁格勒于1944年解围之后,第一海军铁道炮兵旅的各个铁道炮兵连再一次被打散编成独立部队,有的被调回海岸炮兵回归海岸防御的本色行当,有的则被派往列宁格勒周边不同的前线执行支援任务;同时也有小部分的炮组被调去芬兰并推进至波罗的海沿岸。

随着全线反攻的不断推进,在向德国本土挺进的战线上也能见到这些异常活跃的海军铁道炮的身影。1945年1月,第一海军铁道炮兵旅第7铁道炮兵连参加了夺取梅梅尔的战斗,而该旅的第8铁道炮兵连则参加了1945年4月夺取柯尼斯堡的战斗。

同时由于欧洲战事的步步深入,一些原本部署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铁道也于1945年出被抽调派往欧洲前线加强给第一海军铁道炮兵旅。截至大战结束时,第一海军铁道炮兵旅共编有85门大口径铁道炮,其中包括3门356毫米铁道炮,3门305毫米铁道炮,以及20门189毫米铁道炮,20门152毫米铁道炮和39门130毫米铁道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苏军就曾经计划开发新型铁道炮。1943年10,中央火炮设计局就曾经计划开发一型代号为TM-1-16的406毫米重型铁道炮,这个设计采用了当时已经被取消建造的苏联级战列舰使用的B-37型16寸舰炮,但是这个计划由于当时战事的不断吃紧而被迫搁置。

而大战结束后的1950年,海军舰炮设计局重启了这项计划,并且重新设计了火炮后座系统,修改后的火炮被重新命名为TM-36型铁道炮,与此同时,舰炮设计局还平行开展了另一项基于斯大林格勒级战列巡洋舰使用的305毫米SM-33型舰炮的铁道炮计划,该型铁道炮被赋予了SM-41代号。

除了这些重型铁道炮外,战后苏联还计划了一型名为TM-2-180型的180毫米中口径铁道炮,但是包括前面提到的TM-36和SM-41在内,这三个方案都于1956年2月被叫停,原因是苏共的新领导人赫鲁晓夫同志认为这些大口径火炮在日益成熟的导弹面前完全就废物一样的存在,完全没有继续发展的必要。

【来源:网络】
日期
游戏
状态
下载
礼包

页游测试表

日期
游戏
状态
评分
礼包